夜来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小众之上,大众之下歌手当打之年袁娅 [复制链接]

1#

袁娅维英文名tia,取其音译,我们这帮爱音乐的孩子通常叫她剔牙女士。

没有丝毫的恶意或者不敬,如同必须给身边的小伙伴取一个贱贱的绰号,爱音乐的我们觉得,唯有如此方能表达出对她的亲昵和喜爱。

我一直认为剔牙女士是华语乐坛最被低估的女唱将,没有之一。

放眼当今华语乐坛,从音色、技巧、风格等诸多方面综合考量,年轻一辈中真正能称得上顶级的女歌手屈指可数:姚贝娜、谭维维、袁娅维、吉克隽逸、张靓颖、邓紫棋。

这份私人名单你可以提出异议,但我不接受反驳。

姚贝娜,天妒红颜,这里不作讨论。张靓颖、邓紫棋几乎出道即大火。谭维维经过多年奋斗,在放下身段后也已逐渐被大众认可。至于吉克隽逸,三次登上春晚的经历早已表明了主流对她的赏识。

唯独剔牙女士,还一直挣扎在小众之上,大众之下。

人人都肯定她的唱功,但大比例的听众显然还没有做好接纳她的准备。剔牙女士的尴尬之处就在于她的音乐审美与大众之间的脱节,这一点从她两次参加《歌手》,大众评审的投票率上就能看得出来。

我能说服自己,在听者主观感受这个前提下勉强同意“音乐无好坏”的说法,但我绝不同意“音乐无高低”的说辞。

任何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必然存在高低差别,无论你喜不喜欢,交响乐必然高于流行乐,而流行乐中,一曲《夜来香》必然高于红透大江南北的《老鼠爱大米》——即便二者隔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空间,《夜来香》所体现出的音乐质感依然让类似《老鼠爱大米》之流的口水歌曲望尘莫及。

认为“音乐无高低”就是承认艺术无门槛无标准,类似的犬儒主义大行其道,带来的恶果便是音乐本身的倒退。上面举的例子就是这个恶果的具体呈现。

类似的例子几乎俯拾皆是,比如第三期《歌手》中,当隔壁老樊一首几乎套曲的原创奇袭黄霄云失败后,网络上出现的各种不平之声。我就想问,长耳朵了么?你的耳朵是不是听了太多的口水歌而丧失了对美最基本的判断?你到底听没听过哪怕一首好歌?

正是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当第四期《歌手》中,剔牙女士面对华晨宇小心翼翼地说出那句:“我希望现在的观众应该能接受了。”彼时彼刻,她表现出的无奈才让我尤为疼惜。

上期《歌手》,剔牙女士演唱了《lovecanfly》,首先歌曲难度绝对是当期最高,气声真声、弱音强音,乃至海豚音,各种游刃有余,爵士的洒脱和灵魂的自由相辅相成,堪称完美的演绎却被不少人视为油腻。

我认为的油腻是凭借经验在歌曲演绎中的取巧,是该出十分力时用花招打掩护而只出五分力,什么样的油腻会竭尽全力?如果油腻意味着更大的投入和付出,换成你是歌手你还会选择油腻么?除非你傻!

另一种评价是说她玩弄高级,比如以理中客自居的毒舌丁太升说:“袁娅维着实陷在她自认高级的音乐审美中难以自拔了。”

这样的评价让我无比讶异!所以高级的音乐审美成了缺点?丁太升音乐评价的轻浮和飘忽由此可见一斑。

一个有着使命感责任感的自觉的实歌手,陷入自认的高级审美中需要多大的坚持和勇气!你实在说你接受不来没有一点问题,但你从根子上去否定一个歌手明明正确的追求,除了暴露个人的浅薄和不负责任,什么也证明不了。

还好剔牙女士没有被现实的杂音干扰,依然坚持个人的审美,在本期《歌手》中选唱了《凄美地》,依然走着“高级”的、不向贫瘠审美低头的、不妥协的、先锋的路线。

经过剔牙女士改编后的《凄美地》,结构之庞大,早已超出了一首情歌的范畴。你完全能在里边听到除了她自身风格的延续之外,更有着哥特式的阴冷和决绝。这首完成度极高的改变完全是世界级的水准。

而在吉克隽逸的奇袭下,剔牙女士落败了。

这个结果反而是我高兴的。我一再说,类似成名歌手在TV竞技上的名次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舞台到底能容纳多少种鲜明的个人风格,能影响多少听众音乐品味的提升。吉克隽逸的奇袭成功就意味着她已跻身在线歌手的行列,她本就有首发的实力,她值得站上这个舞台。

我估计剔牙女士也会认可这样的局面。她一定不服气,但她也一定欢喜有机会与这样的高手再次过招。而作为普通听众的我,也庆幸于还能再次听到她们的对决。

我亲爱的剔牙女士,请继续你的坚持。你的歌注定了无法烂大街,但只要你还有舞台,只要你能被更多的人听到,这些人中必然会多几个你的知音。哪怕多一个人开始意识到华语音乐可以有更大的空间、做更广泛的探索,也是你价值的最大体现!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