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迷人的民间意趣评晓苏最新短篇小说集夜来 [复制链接]

1#
北京湿疹治疗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jdsb/210412/8839605.html

迷人的民间意趣

——评晓苏最新短篇小说集《夜来香宾馆》

*春黎

晓苏最新短篇小说集《夜来香宾馆》由作家出版社年2月出版。这是一组以油菜坡为故事背景反映近二十年来城乡变迁的风俗画卷,也是晓苏获得第五届“汪曾祺文学奖”以来更深入、更广阔且更醇熟的乡村题材小说。其中每一篇作品既有意义又有意思,是晓苏小说理论实践的一个新的标志。

晓苏说:“我写小说,最看重的是可读性。”他认为有意思的小说往往更有可读性,其主要原因就在于有意思的小说往往“更倾向于民间意趣”。民间叙事的情调和趣味,是晓苏小说艺术生命的原动力,也是这部集子蕴藏的重要艺术思想。

第一,地名的真实再现、故事的真实可信,往往愈使人物变得可考,一方面增强读者阅读的好奇和自信,使读者对人物故事具有更强的可控感,另一方面又鉴于小说的虚构性,而使这些地名、故事与人物原型、读者自身形成扑朔迷离的对应关系,从而使读者在捕获小说信息的同时,也投身为被观察、被比较、被思考的人物。油菜坡、桃花寨、鹞子河、公鸡沟、浑水堰、洋芋坪、铁厂垭、老垭镇这些地名都真实存在,而对小说来说,它最大的意义就是为人物形象的自然生动、人物语言的自然流淌以及人物关系的自然形成提供了合理的环境。具备了这个产生自然真实的典型人物的重要条件,小说就可以更直接地确立其民间的立场,其语言、情节、主题与审美也更能体现民间的价值和趣味。因此,读者也普遍认为晓苏小说真实有趣,有浓郁的地方风情,有强烈的民间色彩,同时又不失为人生的现实意义。

第二,大量使用保康方言和鲜活的民间语言,放任又包容地书写他们自然又真实的生活面貌,使人物形象格外地鲜活饱满。一个人美起来就是多少个人加起来也比不够,一个人笑起来可以像核桃一样滚了一地,一个人难过得可以像孩子一样嚎啕大哭,一个人热起来可以脱光衣服在夜路上行走,一个人飞跑起来会像刮风一样迅猛,一个人发起怒来就会直接打人一巴掌并破口大骂,一个人惊讶起来眼睛都会胀大一圈,至于受了冷落则会像生一场病,羞愧了会像被虫子咬过,高兴了会有使不完的力气奔到田里干农活,要是沉重起来那么连天都变成了黑锅……小说中的这些俗人、俗事,极其奔放、热烈,甚至显得有些夸张;但又因其真实、质朴,而亲近得令人好笑。尽管对于这些语言大多直来直去、情感大起大落的人物,晓苏并没有刻意地描绘这些人的外貌,但粗犷的笔法却往往使人物特征更加鲜明。同时,忠于这种自然又真实的生活形态,即使人物故事是悲哀的、可怜的、痛苦的,也依然透露着自我平衡的强大力量,使读者哀而不伤。评论家洪治纲说,晓苏善于“让人物置身于隐秘的伦理内部,盘旋于人性、情感与伦理之间,东奔西突,左扯右拽,由此凸现人物潜在的心灵气质,叩问凡俗中的人性光泽。”原因之一则在于晓苏尊重人物真实的情感面貌,能让人物足够自由地、自然地、从不同的角度来以其真实的生活形态与读者对话。

民间审美意象是晓苏小说的重要注脚,它们共同反映了传统与现代、农村与城市文化的冲突和融合问题。文艺理论家王先霈曾评价说,“晓苏小说里所有的,是一幅幅年画、一张张剪纸和一件件汉地特有的平金夹绣,是这类民间美术中多有的色和光。”就像花被窝这一经典的审美意象,大红大绿的衬衣、花里胡哨的装饰,同样出现在这部小说集里,但这种审美意趣也正在被代表城市文明的审美碾压。《两次来客》中大红大绿的衬衣最终只能送给更艰苦的人去穿,审美被碾压的人即使愤怒却也没有勇气再去坚持它。小说以这种审美关系反映了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传统与现代、封闭与开放、物质与精神等层面普遍存在的文化冲突。而晓苏坚守的民间审美意趣,则与城市文明讲究克制和自律的审美观念构成极大反差,他始终热爱这种朴实坦荡的审美趣味和大开大合的情感体验,也赞扬这种顽强的生命意志、浓烈的生命热情,以及面对苦难的自我恢复能力。

以上三个方面基本构成了晓苏民间叙事意趣,也是晓苏小说可读性创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小说家王祥夫说,“晓苏有一种别致的幽默感,往往雾状弥漫在整个小说里,这一点很让我入迷”,而其中民间意趣大概是最迷人不过的了。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符佩

长按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