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来香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社区进化论看展喝茶你能想象这里以前是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的治疗费用 http://m.39.net/disease/a_5599614.html

青砖堆砌的镂空墙下,立着一棵极高又极苍老的桂圆树,在平常,也许会被误以为是附庸于建筑的一处景观小品,然而今天,因为正值成熟季,老的老少年幼的,不知几时起,下面人群聚拢。

有的负责拿工具采摘,有的负责捡拾,还有的负责将烂掉的筛去只留下完好的收入囊中。

旁人可能有所不知,这其实是一次临时起意,且非正式的“采摘桂圆活动”。发起方,正是桂圆树背后依仗的"蜀韵华兴·古迹山水"社区美空间。

参与者都是附近辖区居民,有买菜路过的,也有闲来无事遛弯儿正好撞见的,一声招呼,八方支援。

本来是工作人员采摘后送给客人的,最后你一捧,我一口袋,变成集体分享。

然而一点也不意外,毕竟诸如此类性质的活动,在"蜀韵华兴·古迹山水"社区美空间几乎已经形成常态。作为典型的社区旧改,这里也在一次又一次与居民的自然链接中,潜移默化地达成互为表里的社会关系。

但旧改之前,谁又能想到,双方曾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博弈”?

这院子以前是个大概有40户人家的老旧低洼棚,因为没有排水系统,每逢汛期,屋外下大雨,屋内下小雨,坛子脸盆齐齐上阵,全部用来接漏水,有时候院内一片汪洋,久久无法自然浸透,社区还要发动一帮人,配合抽水泵,通力清理。

包括如今一墙之隔的配套餐饮空间“古市香”非遗饮食文化区,改造之前,曾是恶臭熏天的垃圾压缩站,朝蝇暮蚊,蛇鼠一窝。

且不说生活环境本就脏乱差,各种被蛀掉随时可能坍塌的房屋结构,明明已经构成D级危房鉴定的标准,但对于那些几十年居住于此成长于斯的住户,尤其习惯了在这里生活的老年人,无论社区如何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游说,始终抱定一个宗旨:绝不搬迁!

前前后后几度交涉不下,直至实施方案确定了保护而非拆建,最后一次召开坝坝会的时候,住户们这才态度稍许缓和。

比起曾经休戚与共的家园被夷为平地,他们更易于接受自己的“退出”换来的是新的保护——毕竟中间掺杂的是世世代代的精神与情感的牵绊。

整个拆改历时八年,前期做建筑机构梳理,花费近一个半月,期间大动调整,共计四次,这样或那样无法强拆的部分,更是令工程几次无法正常开展。

督院街、总府街、提督街以及成都县衙……

当华兴街社区工作人员高老师说起这里早在清代是朝廷命官的府邸时,我们正与负责该空间运营的负责人龚老师,围坐在一进院的茶室窗下喝茶。

茶烟缭绕中,有种隔着茫茫岁月的悠悠之感,仿佛当年附近一带的街景,也电光火石般闪现眼前。

高老师说其中一位苏姓官员,在此居住最久,因而街坊们最早把这座院落称为“苏家大院”。如今修复、保留,以及改造之后,正式摇身成"蜀韵华兴·古迹山水"社区美空间。

木头、石灰、青砖瓦,典型川西民居,三进式院子仍完好保留着最初的格局,但从前的宅门,却脱胎换骨,完全内嵌进白色的围墙下,乍看,仿佛苏州博物馆,简约而不失雅韵。

一进院,修竹几杆,直冲天井;左右两厢,酒店前台和茶室照面相对。非遗文化馆,立于中轴线,小小的一间,琳琅满目。

一切的梁、柱、撑栱以及吊挂,都是建筑以前本身就有的构件,基本没有任何改变,唯一的改变,就是进行结构的加固处理。

除了换掉已经老化的瓦片,一些柱子上给虫蛀掉的部分,则是选择色泽相同的木头进行填补,视觉上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

二进院是一个保存相对完善的四合院,空间不大,天井三分之一部分,被一颗枝繁叶茂大约60年头的柚子树所遮挡,一蓬蓬墨绿的叶子聚拢着,遮阳伞似的笼罩着外摆桌椅,枝头硕果累累,因为时日不足,还没到采摘的季节。

二进院往左走,是一段通往三进院的夹道,洁白的墙上挂满酒店造前原住户们的照片,很有点影像展的意思,可以窥见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活场景。

继续往里走,但见小青砖墙一堵,据说始建于~年清代,因为本身较好的透气性与吸水性,风吹日晒了这么多年,仍旧万世不朽,那略带残缺的“肌体”,那早已暗败的颜色,沧桑中又有一种“地老天荒”的感觉。

不可思议的是,墙上还生长着一棵茁壮的龟背竹,像爬墙虎,虬枝深深扎根于墙体,誓死不放,最终将一厢情愿的依附与纠缠,演绎成相互共生的“传奇”。

不仅我们,就连酒店的创始人龚老师也忍不住感叹:“难得一见这样大的龟背竹,而且至少也有二十多年历史,至今还在开花……”

同样的还有三进院的拱门,也是清代遗留下来的“产物”,一簇沉睡中的夜来香,懒懒地从上面垂坠下来。

改造前,这里曾是一片废墟,地面坑坑洼洼,如今虽抬高地基,做了青石铺路,然而出于对拱门的保护,最终地基抬高接近拱门处,便戛然而止,徒留下一个“下沉式”的画面,看似不甚调和,却又层次丰富。

比起一二进院,三进院在空间上缩小不止一倍,别有一种隐逸之趣。中庭一棵小树,树下一口大缸——尽管是从泰国市场淘回来的东西,但却是不折不扣的“中国制造”。

“以前有很多我们中国的东西,因为战争或者时事动荡而流落国外,现在我们再把它买回来,让它们回到自己原来的地方,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龚老师说。

除客房外,还有一处茶室属于公共空间,采用实体墙结合玻璃墙,同时玻璃墙又替代了推拉门,走进去便是一张长案,至少可同时容纳十几人。

与玻璃墙相对的,是一堵比小青砖墙还要年代久远的清代夯土墙,据袁老师说,始建于年~年。

最初拿到项目改造时,完全被居民们砖砌包裹,桉树林团队在修补外墙坏损的地方时,无意间发现里面保存着一堵相对更老的墙体,后来找到地质学家现场勘探,鉴定出具有更高的保护价值后,便彻底将外墙纯手工剔除,使夯土墙,在历经百十年的封存,重现天日。

整堵墙并没有做任何隔离措施,为了让“它”能得到充分的“呼吸”,桉树林团队放弃了最初用玻璃封闭的想法,在专家的建议下,最终选择用保护剂的方式,令其完全裸露在外。

一半是沧桑,一半是新生。

——也许这样形容"蜀韵华兴·古迹山水"社区美空间,再合适不过。因为当我们在探索这座老建筑的今世时,其实也踏上了对于前尘往事的追溯中。

拜访"蜀韵华兴·古迹山水"社区美空间的头天下午,这里刚结束一场蜀锦展览,就在一进院的二楼公共空间。

龚老师告诉我,他们已经开始准备布置新的布展。

因为桉树林创客空间是社区商业孵化基地,所以经常会对一些社区匠人的作品,做定期巡展。

其实作为社区旧改空间,除了一进院,二三进院也都各设一处专供社区活动开展的公共空间。只不过根据活动的规模与性质,选择不同的开展场域。

通常情况下,第一进院多用于青少年活动,因为与辖区小学建立共驻共建的合作关系,这里经常会举办诸如:针对未成年人的熊猫主题展,和针对亲子互动的手工工艺制作活动。

完成的作品,可以带走,也可以留下来展览,一旦达成义卖,所获金额的一部分将进入社区基金,以便于下次活动使用。

二进院的中华香道馆,主要是针对辖区白领阶层。平时会不定期开展“制香”活动,通过识香,六根感通、香技呈现和香法修练等环节,引领参与者体会人生和感悟生活。

毕竟,现在年轻人精神压力大,思绪不安宁,事业、家庭,以及各种维系不完的社会关系,令人疲于奔走。在生活的围墙里,这类疯狂寻找出口的人群,需要被看见与重视。

当然,老年人也是"蜀韵华兴·古迹山水"社区美空间重点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